养育一个“天才”,大概率是每位家长的期待; 可是,很少有家长知道,或许自己的教育思维,正在扼杀着孩子的天分。 图片来自网络 曼曼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在上幼儿园之前,都要远超于同龄人。 曼曼妈妈为此也十分骄傲,常常夸女儿聪明;在女儿被周围人夸的时候,内心也是乐开了花儿。 可自从曼曼上了一年级之后,本来开朗自信的她却像变了一个人: 很怕在课堂上发言,每逢老师提问,便会心跳加速、赶紧低头,以防老师叫到自己; 老师或者妈妈指出她的错误,便会表现出很难接受的样子,要么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要么干脆撂挑子,剩下的作业也不做了; 甚至学校的各种活动她也害怕参与了,总是担心自己的字不够漂亮、画不够好看,比不过其他同学。 “天才”孩子沦落为普通人,甚至比普通孩子更“玻璃心”,曼曼妈妈怎么也无法接受女儿尴尬的现状,情绪低落到谷底…… 图片来自网络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 为什么孩子会害怕犯错、不能面对挫败? 为什么孩子的内心会越来越脆弱、无力?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卡罗尔·德韦克在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倾向于此类思维模式的人,喜欢尝试,善于挑战,很少会担心失败和犯错; 另一种便是僵固型思维模式,倾向于此类思维模式的人,害怕犯错,担心别人的批评,很难积极去面对困境。 在某种程度上,成长型思维,可以让一个天资普通的人,变为世人眼里的“天才”;僵固型思维,则能把一个具有天分的人,变成一个固步自封的平庸之辈。 因为僵固型思维的人更看重事情的结果,他们往往认为“自我”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旦出现失败和意外,自己便会不完美。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验证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做了此类实验: 她把孩子们随机分为两组,然后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智力拼图游戏,并分别以表扬智力和鼓励努力作为对孩子们的评语,效果很快就出现了。 当孩子们再次面对复杂和简单的拼图时,被表扬智力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拼图,而被鼓励努力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拼图。 而当他们都面对拼图游戏的失败时,被表扬智力的孩子,则大多数认为,是自己的智力不够造成的,并因此对简单拼图也失去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这便是僵固型思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聪明”,不愿再接受挑战,不想再学习新知识,甚至,还会为此而选择作弊或说谎。 僵固型思维的父母, 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心理影响? 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同样,父母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那么,僵固型思维方式的父母,会带给孩子哪些心理影响呢? 1、在错误面前寻找外因 具有僵固型思维的家长,在孩子一开始受到挫折的时候,容易先从外因找寻孩子失败的因素。 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便会说是“发挥失常”、“题目太难”、“被同学打扰”等等,一开始,可能父母会找这样那样的外在原因,以让自己可以在内心接受孩子的失败。 但孩子听得次数多了,便也产生面对问题寻找外因的心理,做错了事情便到处找原因,就是不会反思自己是否努力、方法是否正确。 图片来自网络 长大后,在工作和婚姻中遇到问题,同样会出现这种推卸责任的心理,这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是一种不幸。 2、忽视后天的努力,让孩子愈发自卑 社会心理学中,查尔斯奥斯古德和铂西坦南鲍姆在1955年提出“一致性理论”: 当人们有不一致的想法时,这种不一致会促使我们改变思想,以保持一致性。 僵固型思维父母总是会把行为解释为不可改变的智力等问题,就算孩子心里清楚自己是因为不够努力,但总有人在耳边强调智力,便也会逐渐认同这样的看法,从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比如我之前遇到很多家长,他们认为引导孩子学习、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不重要,好学生是“天生的”,如果不是学习的料,操碎心也没用。 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看不进书,是“天生的”,没办法;上课总是爱说话,也是“天生的”,改不了…… 图片来自网络 自然而然,孩子把这些不足看作不可逆转的,从而产生自卑感。 3、因坚信智力不可改变而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便会电击逃无可逃的狗,多次之后,即使在电击前打开笼子,狗也不会再逃跑。 同样,人在经历一些挫折后,也会产生这种无助的感觉,而这种无助感还会延续到其他事情中。 人的一生总是会遇到很多挫折,当僵固型父母的思维感染到孩子,在多次挫折面前,孩子便会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在好学生的身上,有的孩子小学、初中成绩都不错,甚至会考进不错的高中,但人外有人,在碰到更优秀的同学时,其心里便会产生极大的差距,然后在多次失败的重复后,失去内心的优越感,陷入习得性无助,认定自己如何努力都没有用。 如何引导孩子转变思维方式? 庆幸的是,僵固型思维并非一成不变,就如《终身成长》中所说的: “每个人身上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并存的。” 就算是表现出明显的僵固型思维,也可以在正确方式的引导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错误并不可怕。 僵固型思维的人不能很好的面对错误,源于脆弱的高自尊。 通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高自尊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全高自尊,即我们所提倡培养的高自尊类型; 一种则是脆弱高自尊,这类型的高自尊,需要通过不断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来维持,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避开错误。 想要把僵固型思维变为成长型思维,首先要学会允许自己和孩子犯错误。 不要放大错误,也不要总是把错误挂在嘴边,平常心对待后,你会发现,一次小错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它不会让自己的“人设”崩塌,更不会让事情没有挽回的余地。 相反,考试中的一次错误,可以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人际关系中的一次错误,可以让自己汲取更多经验。 把错误当作是学习的机会,进步才会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 就如飞人乔丹在广告中所说: “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不中,我输了将近300场比赛,我还有26次错失了绝杀机会。”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取得NBA的总冠军,不是吗? 其次,用暗示的方式,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后天努力中。 天分不一定使人成功,但努力却可以让人更大限度靠近成功。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名人自传得到这一结论,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无不强调自己的勤奋和方法。 “一万小时定律”也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转变一下,把才智看作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把努力看作是人生的必需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小步,如此便能逐渐从僵固型思维中解放出来。 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方式,不要有意无意流露出“聪明的孩子更厉害”这样的观念,比如孩子背诵故事很厉害,那就告诉孩子,这是因为你找到了背诵的诀窍;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新电器的操作,那就告诉孩子,这是因为你观察很仔细。 如此,孩子便会在面对困难时,以自信的姿态去找方法,而不是依赖于“天生的聪明”。 最后,寻找合适自己或者孩子的挑战区。 努力很重要,但选对目标和方向更重要。 给自己和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尽情发挥自己的“三分钟热度”,然后从众多区域中,选择合适的挑战区。 因为过于容易的挑战区,会让孩子心生轻视,放下努力的劲头。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过难的挑战区,会让人一再感受挫败感。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这都很难收获付出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也很难找寻努力的意义; 当前方的路变得越来越模糊,孩子们会发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回答不上来的父母只能陷入抱怨的恶性循环当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情绪低落、焦虑抑郁? 总之,当你的思维转变了,当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挑战区,才能避免在无形之中扼杀孩子的自我和天赋! 欢迎关注昭德亲子心理,我们陪您一起: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孩子! 参考资料: 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 汤维《成长型养育》 卡罗尔·德威克“成长性思维实验”https://zhuanlan.zhihu.com/p/118453018 -END- 策划:MT 作者:问心浅笑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海外充值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易通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