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终于迎来了《风起陇西》的首播。 即便第24集收官后,这部剧依旧热度不减。 某瓣上满屏的四星、五星热评,微博上关于演员演技的热搜等…… 这些现象级“好评”不由得让人惊呼,三国,真的是从来不缺讲故事的题材。 陈恭的舍身大义、荀诩的鞠躬尽瘁,这些小人物在历史动荡环境下的伟大,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欣慰的是,一出时代的好剧,正在吐物纳新,被不同群体的观众接待。 这种久违的市场反响,正是国产剧所需要的。 记得在去年7月份《风起陇西》的杀青照刚一出来的时候,就有不少影迷为之欢呼。 它有着马伯庸的原著打底,再加上国内拍武侠片非常成功的《绣春刀》的年轻导演路阳的加持,都使得这部剧在未上映前就备受关注。 上映十几天后,从各大平台的评分来看,这部剧的整体表现还是非常可观的。 《三国演义》的故事我们看了许多,桃园结义的兄弟情谊和三英战吕布的大场面豪迈,都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而把“三国”这个故事拍出新花样的,还得数《风起陇西》。 三国版谍战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吸引人的题材,枭雄异起,炮火纷飞。 这些游走在蜀魏之间的间谍们,用自己的谋略和技能,在见不得光的地下,打开连接拯救国家兴亡的通道。 于是,出现了像陈恭、荀诩这样的能人异士,在看不见的棋局中博弈。 路阳的《风起陇西》就是将这样紧张的气氛频繁用镜头切换在蜀魏之间,谍影重重、杀机四伏。 在战火纷飞的交战之际,一方面,他们要揪出潜伏在本国的间谍。 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人密切监视着。前有大量敌军围追堵截,后有同伴变节反水的性命之忧,暗处还有从未谋面的烛龙在操控着一切。 必须说,《风起陇西》从一开始到中半段的发展,都在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不一样的历史谍战戏。 这其中,各角色的反差极大,两位男主角,更像是围棋中的黑白棋子,可能下错一步,便满盘皆输了。 但,这样的“古装谍战”新类型,到底拍得怎样?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虽然收视未能一飞冲天,但口碑起码是有了。 古装谍战片,不管你怎么转变,还是离不开“谍战”二字。 《风起陇西》的大致剧情是蜀国寻找街亭战败的内奸,魏国推出青萍计划,后面引出了烛龙。 就像杨颖饰演的柳莹的那句台词,一个人的背后,是一条线上所有人的性命。 整部剧从文戏展开,以智斗作为谍战戏的开端,悬疑感拉满,把战场化身为棋局,谍战也变成了博弈。 剧情的讨论中心无疑是在绝境下的人性和格局的较量。 其实从《风起陇西》上也能看出很多路阳导演《绣春刀》的影子。 例如武打戏和两位主角博弈的台词等,都跟《绣春刀》很相似。 但必须夸一夸的是,《风起陇西》一开场,无论是布景还是台词上,都刻画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还有不一样的谍战。 厮杀、冲锋、两军对峙的场面,一点都不输大制作,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可以说,《风起陇西》跟以往的古装国产剧、甚至是谍战剧都是不同的。 《风起陇西》前10集看下来,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爽度”十足。 从一开始出现的街亭大战,到间谍人员的“淘汰”大选等,无不看出这个剧组的用心程度。 运镜大气、服装精良、台词考究,细节饱满。 拍电影十分擅长的路阳导演这次同样把这套方法用到了拍连续剧上面。 首先是灯光,十分契合“谍战”这个氛围。 大量的手持烛光戏份增添了剧集的恐怖感,现场的灯光布景在昏暗、动荡、模糊中不断游离,仿佛套上了几层不一样的滤镜。 在微弱灯光的情绪不断氤氲。 电影化构成的影像冲击感促成了各角色间发展的张力,相对营造出一个紧张、肃杀和冷冽的环境和布局,能使观众快速的进入剧情和角内心。 对推陈出新和武侠功力双管齐下的路阳导演来说,在要拍出精彩、刺激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还要有着大手笔的制作特色,显然这是比《绣春刀》更成功的。 另一个特色就是道化服的体现上。 首先一看便知的正反派的服装差异。 特别是将服装跟角色内心、境遇等绑在一起,有种媲美《甄嬛传》的感觉,这是我觉得剧组做得很用心的一个地方。 道具方面,剧组真实还原了三国年代里的器皿、杯具、酒盅等日常生活的物品,我看过一篇科普,讲的就是《风起陇西》的道具考究有多细致,真的很用心,就连餐桌上的木纹装饰都是三国时期盛行的画风。 近几年来,似乎有一个趋势,大作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直是一个香饽饽。 像路遥的《人生》、莫言的《红高粱》等,都在同名影视作品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这股“翻拍热”,在2015年之后,越来越壮大。 这其中,佼佼者当属马伯庸的小说了。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这些口碑和收视大丰收的作品,秉持着“十年磨一剑”的态度,让马伯庸收获了众多粉丝,凡是挂上他名字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品质的保证。 同时这也为《风起陇西》做了铺路石。 老粉们肯定一看便知,要论起想象力和创新力,《风起陇西》一点都不比《长安十二时辰》差。 只是在剧情火热的呈现力度上,《风起陇西》略逊于《长安十二时辰》,差在时间差上。 因为《风起陇西》的故事节点是选在诸葛亮北伐的那段时间,蜀汉国力下降,关羽、张飞、马超等名将纷纷退场,《三国演义》的故事也讲完了三分之二。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郭淮、杨仪、李严等蜀魏后臣,自然星光黯淡不少。 正如路阳导演所说:颠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需要勇气,更能让观众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句话也是我看完这部剧后的最大感受。 《风起陇西》抛开三国那个恢弘纷乱的战争炮火,将历史布局在陈恭、荀诩等角色的博弈之间。他们只是游走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小间谍,却在尔虞我诈中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这部剧的重点就是聚焦在此。 对于许多三国迷们来说,《风起陇西》不仅能够重新挖掘这段历史并加以创新,而且对剧中一一出场的人物进行身份标识,对于普通观众也很友好,这很是惊喜。 马伯庸曾说:写作《风起陇西》时,不乏恶搞和戏谑的心态。 熟悉马伯庸的书迷们应该都了解,马伯庸的文风和现代化的人物塑造,要真论起朝代而言,比较适合百花齐放、海纳百川的唐朝,三国紧张的时代背景反而有些不适合。 但大众对于三国历史和人物更为熟悉,这个观点放到这便不再适用。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马伯庸还是易中天,对于“戏说历史”本身这件事来说,从来就不是件让所有人都接纳的事情。 只要秉承着尊重历史,依然能让很多观众看得过瘾,毕竟紧张刺激的剧情才是质量本身。 通过展现英雄更接近于普通人的一面,融入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化台词,戳中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聊完了感受,还是想谈谈演员方面。 说到底,很多人觉得国产剧不好看,一是剧情邋遢,二是演员的演技不足以让观众入戏。 说到底,“演技”这东西是件很炫的事,很多流量明星摆烂,但很多无名小配角却能比主角演的精彩。 而这部剧的主演,如陈坤、白宇、董子健等,不仅颜值在线,也拉近了人物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增强情节吸引力。 先说陈坤,他是我一直喜欢的演员,从《金粉世家》再到《龙门飞甲》等角色,他在演技的路上不断挑战着自己的“底线”。 这部《风起陇西》也不例外。 这次的陈坤,我想称之为“前所未有”的他。 一出场就是一张似笑非笑的脸,以及时刻畏畏缩缩的神情。 他什么都没说,但观众总能从眉宇和他呼吸的频率之间看到。表面在吃吃喝喝,其实内心是非常五味杂陈的。 所以真的很难用文字描绘这些词,陈坤,确实把这种神态给演了出来。 《风起陇西》是一部双男主剧情,人物众多,关系复杂。 白宇饰演的荀诩是个命运多舛的角色,后来挨了酷刑,失去双腿,他能把生理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演绎得如此“和谐”。 姿态端庄、说话稳健。相比火力全开的陈坤,白宇收放自如的演技更胜一筹。 其实剧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像是聂远和白宇、陈坤和董子健的对手戏份,无不体现实力派二字。 总的来说,在目前国产影视剧市场越走越远的今天,出现了一部像《风起陇西》这样精彩的谍战剧,很是欣慰。 在年轻导演和新潮思想冲击的当下,还是希望今后能出现更多像《风起陇西》那样大胆创新的国产剧,写出更多新颖、打动人心的故事。毕竟这才是比追剧更开心的事情! 支付宝充值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易通网
2025-05-01
2025-05-01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