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看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kanshenma.net 到底多少根头发才算“秃”呢?精确与模糊的悖论|大脑的黑白世界第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50篇推文。 全文共2653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引言 记忆里,我是大约十五年前开始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从那以后,我就大概每三天对着浴室的镜子刮一次头。 作为一个资深的“光头族”,我想告诉你,一旦习惯了“光”,你很难再把头发留起来; 尽管我的发际线低得非常让人羡慕。 两个女儿自出生到现在,总是好奇地问, 长头发的爸爸会是什么样子啊? 我总是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小女儿瑶瑶问我, 爸爸,如果你的光头上,只长了一根头发,那还算是“光头”吗? 我一愣,想了想,回答道, 那应该就算是“秃头”。 瑶瑶显然不明白什么是“秃”,于是我告诉她,所谓“秃”,指的是一个人的头发很少的样子。 瑶瑶似懂非懂地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又问我一个问题, 那两根呢? 我又一愣,继续回答说, 那仍然算是“秃”。 瑶瑶似乎不肯放过我,继续问道, 那三根呢?十根呢?一百根呢? 我依然告诉她,这些都算在“秃”的范畴里; 同时我暗自庆幸,还好读一年级的她,还停留在100以内的算数水平。 瑶瑶终于问出了那个我最担心的问题, 爸爸,那有多少根头发才算不“秃”呢? 我急中生智,一边快速在知乎上搜索答案,一边敷衍她说, 你看妈妈的头发,她就不算“秃”,她大概有......有十万根头发。 显然,十万这个数字对于瑶瑶来说过于复杂,她陷入了懵懂的思考。 此时,一直在旁边听着的大女儿婉初(她读初一),插了一句, 那爸爸,九万根头发算秃吗? 我彻底投降。 到底多少根头发才算“秃”呢? 2连锁悖论 这是一个全新的系列,我叫它“大脑的黑白世界”,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个系列也是“模糊谈判论”的第一个篇幅。 它将作为一个引子,慢慢引入“模糊论”,这个在谈判世界里看似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 假如低于正常人发量的90%,就算作一般意义上的“秃”,那么少于九万根头发就算“秃头”。 但是,我在九万根头发的人头上拔下一根头发之后,并没有觉得他有任何的不同啊? 作为一个“光头”,其实我并不太在乎“有头发”和“没头发”的差异; 但一个“秃头”的分类定义,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疑惑,在哲学上被称为“SoritesParadox”(连锁悖论)。 “连锁悖论”最著名的例子,在于一堆沙子。 如果我们一粒一粒从一个“沙堆”中拿走沙子,那么从第几粒开始,这个“沙堆”就不再是一个“沙堆”了? 这也等同于, 一个老男人,拔走他的第几根头发,他就算是“秃顶”了呢? 这个悖论似乎无法解决?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3模糊 问题出在“语言”上。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振聋发聩。 不要忽视“语言”这个工具的缺点,它并不完美; 它的其中一个缺点就是, 模糊。 让我们回到“连锁悖论”里,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精确”和“模糊”的对立。 “第几粒沙子”和“第几根头发”,都属于是逻辑意义上的“精确”; 而“沙堆”和“秃顶”,却属于语言缺陷上的“模糊”。 多少粒沙子算作沙堆? 多少根头发算作秃顶? 当我们非要用“模糊”的语言工具来描述“精确”的逻辑,悖论自然形成。 但这个缺陷并没有阻止人们继续用“语言工具”来沟通,因为语言也有相应的对策; 这个对策就是, 模糊。 比如,语言中有个词叫做“一些”,就是一个具有十足模糊意义的“语言词汇”。 多少是“一些”? 没人知道。 但我们却可以拿它来解决“连锁悖论”。 再拿走一些沙子,它就不是一个沙堆了。再少一些头发,他就是一个“秃顶”老男人了。 用“模糊”来应对“模糊”,沟通反而显得“精确”了? 这是如何让人匪夷所思的“东西”? 顺便说一句,“东西”也是一个“模糊”的词汇。 4特修斯之船 还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思辨,“特修斯之船”。 古代人建造了一艘全新的船舶,叫它“特修斯”号。 随着这艘船的日常维护,它船体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地维修过程里,被逐渐一一用新零件替换; 直到有一天,这艘船上原有的所有部件,都被替换成了新的零件。 那此时,这艘船舶还能被叫作“特修斯”号吗? 更有意思的是,修船工把替换下来的每一个旧部件,又重新组装成了一艘船舶,那这艘船到底还是不是“特修斯”号呢? 听上去是不是更加让人抓头? 这个悖论的根源,依然来自于语言的“模糊”缺陷; “特修斯”这个词语,到底指的是什么? 是之前注册的那艘船在航海世界里的唯一标识? 还是那些特定的零件所组成的另一个海上工具? 哲学家,艾米-汤姆森,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恰恰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当我们在生活中问朋友, 冰箱里还有什么东西? 你的朋友打开冰箱后,看到空空如也,回答道, 啥也没有。 但其实冰箱里还躺着一个死苍蝇,此时你绝不会生气地质疑他说, 嘿,这明明还有一只苍蝇,你怎么说啥也没有? 这段话绝不会发生的原因在于,你最初所说的“东西”,其实模糊地隐藏了一些东西,叫做“能吃的东西”。 因为“东西”这个词语的模糊性,在你和他的对话一开始,就被限定在一个你和他都心知肚明的“上下文环境”中。 因而,如果一段对话发生在“注册船名”的上下文环境中,那么“特修斯”还是那只维修后的船舶; 而如果一段对话发生在“最初刻着名字的船舷木板”的上下文环境中,那么“特修斯”就应该是那艘旧部件构成的船舶。 So...... 模糊,再次解决了问题。 5非黑即白的谈判 好吧,毕竟这里是“谈判思维”,我总要回到谈判的话题上来。 这个世界到底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还没有答案之前,至少我们能在“谈判”的世界里看到一些端倪。 我们的谈判焦点似乎从来都是“精确”的? 比如, 合同总价不能高于80万,多一分都不行。 租房协议上写着付一押一,你还想抵赖? 我限你一个小时内把赎金拿过来,否则我就杀了你儿子! 无一例外,你在各种谈判难题里看到的,都是“精确”的问题。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谈判时用的“语言”有缺陷? 它们是模糊的? 用模糊去解决精确? 这能不出问题吗?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非黑即白”,它是我们大脑最喜欢的一种思维模式。 让我们假设,东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70分; 它就代表着我们大脑思维里的一种“黑白世界”。 70分,大学之门就为他打开了; 69.9分,大学之门就关上了。 再比如,2020年英国政府要求7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限制待在家里,预防出门感染; 69.9岁,就能出门吃个饭; 70岁,就得待在家里。 两个例子里唯一的区别在于,70这个数字作为“精确”的界限,一个门打开了,一个门关上了。 如果70以上为黑,70以下为白,这黑白之间的界限真的“精确”吗? 合同总价不能高于80万? 付一押一? 一个小时? 你看出问题了吗? 当然,在谈判的世界里,我们还要问最后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真的只有黑与白吗? 更重要的是, 灰色去哪里了?6小结 如果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模糊”的灰色,那只在谈判中盯着“非黑即白”,就不奇怪为什么谈不下去了,对吗? 这里是“谈判思维”! “大脑的黑白世界第一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易通网
2025-05-01
2025-05-01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