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供暖系统 前不久,看到一个揪心的故事。 4月11日,博主@阿瑞呀收到了一位上海网友的私信。 她妈妈因为新冠阳性,被送进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方舱。 老人家领完个人用品,自己找了个床位,吃了早饭,还给女儿拍摄了一段视频,让她安心。 博主和网友互相鼓励,希望对方的家人能早日康复回家。 在当慌乱的氛围里,来自陌生人的一句祝福,都显得尤为温暖、珍贵。 图片 原以为她们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没想到短短三个月后,故事的走向,越来越令人难过。 这位网友的妈妈是大楼里做保洁的合同工,康复出舱后,她因历史阳性被公司辞退了。 从前,她总爱和女儿说,自己是公司里最受欢迎的阿姨,年年都能拿到优秀员工奖。 可如今,她不得不四处奔波找工作,无一例外都因“历史阳性”被拒绝。 她从没有因干保洁而自卑过,60岁依然能靠干体力活儿赚钱,一直是她的骄傲。 就算是被感染,也没有被病毒“打倒”。 她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已经康复的自己,会被歧视呢? 图片 这场“上海保卫战”,已经落下了胜利的帷幕。 但帷幕背后的小人物,却不得不继续面对与病毒同样残酷的战斗。 网暴、歧视、排挤、漠视…… 阳性康复者的故事,该被看到了。 图片 被歧视的阳性康复者们 一位女孩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叫余文,在乌克兰留学,乌俄战争爆发后,她跟随撤侨班机回国。 落地两天,她检测出了阳性。 她做了五六十次核酸,终于阴性康复出院。 她还抓紧时间,在春招快结束前顺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高中里当俄语老师。 她开心极了,自费给学生们买了些本子和笔当小礼物。 图片 然而,入职第一天晚上八点,她突然接到了校方电话,问她有没有感染过新冠。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校方让她立马收拾行李离开学校。 她问能不能第二天一早走,天已经黑了,收拾东西也要时间。 学校说必须在一小时内离开,一分钟都不能多呆。 她只好慌乱地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儿丢进袋子里,像做错事逃走一般。 图片 接着,她得知,全市所有学校都拒收她,师范专业毕业的她,很有可能要离开教育行业了。 她战胜了病毒,最终却被像病毒一样对待。 图片 那时是5月,上海疫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市停摆,无法上班。 虽然她的故事得到了很多同情,但终究只是个例,湮没在了茫茫人海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和她一样的遭遇。 招聘信息上写着:“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肯定不要。” 图片 为了方便叙述,企业还专门创造一个新词语:历史无阳。 图片 阿芬正是因为这四个字,无家可归,无工可做,只能四处流浪。 她今年3月来上海打工,还没找到工作,上海就被封控了。 因为无业,她去送进了救助站,却因此感染了病毒。 她又被送到了隔离酒店。眼看着疫情渐渐平息,阿芬开始在平台和工作群内,寻找各种机会。 然而,每条招聘信息后,都会写四个大字:历史无阳。 6月7日,是她在隔离酒店的最后一晚,她认命了,收拾好东西,第二天去了虹桥火车站。 那里的卫生间隔间比较大,也比较干净。她就在一个隔间里,住下了。 洗澡要用水盆去洗手池接水。洗完头后,就蹲在干手机下面,勉强吹吹。 图片 没有冰箱,就只能吃面包。她在网上找到了便宜的团购,两斤面包6块多,能吃两三天。 手机停机了,但她没钱交话费。于是她走遍了大虹桥,摸清了所有能免费蹭网的地方。 图片 和阿芬一样住在虹桥火车站的人有很多,地下通道里全是铺盖,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春运盛况。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大多身体健康,没有后遗症。 可他们必须打起精神,面对另一种“后遗症”。 一个女孩至今不敢告诉爸妈她的现状:感染过病毒,住在火车站里。 一个男孩去面试时提心吊胆,生怕别人问一句“有没有阳过?” 最好的情况,是别人忘记问了。这样,他们便能“混”到一份送外卖、看仓库之类的日结工作。 感染前,他们是人;感染时,他们是病人; 康复后,他们却成了隐形人。 活在阳光下,成了他们最大的奢望,哪怕他们不过是一群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 图片 比病毒更伤人的,是人心 纪录片《余波》,拍摄了一对阳性康复夫妻,从兴高采烈出医院,到落寞自嘲“害虫”的过程。 他们背着大包小包回家,邻居远远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就赶紧把门关起来了。 图片 他们去药店上班,一个老人还没进门,就对身旁孙女说:“你就站在这里,不要进来。” 图片 就连相处几十年的亲人,都警告他们:“别来找我,我还有小孙子。” 他们很“听话”,总是乖乖呆在家里,很少出门,更别提走亲访友。 每逢孤独苦闷的时候,他们就自嘲着“我们是害虫”。 图片 家人,向来是中国人最大的软肋。 只要不影响到家人,让他们做什么都可以,受什么委屈都无怨无悔。 可一看到家人因自己而受牵连,就比感染病毒还难受。 还记得武汉方舱医院中的“魔方女孩”吗? 方舱中人心惶惶,她却静静地玩着魔方。 光是看她悠闲自在的样子,就让人备受鼓舞:她们只是生了病要住院,不是犯了错要坐牢。 图片 可一向乐观的她,直到康复出院才意识到,自己究竟要面对什么。 牵着儿子下楼散步,来来往往的人斜瞅着她,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个(新冠患者)。” 所幸儿子还小,在一旁开开心心地跳着跑着。 然而,没过多久,女儿的兵乓球俱乐部打来了电话:“凡是感染过新冠,或有家人感染过的,暂时不能接收。” 那一瞬间,她觉得有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来:她仿佛成了家里的罪人。 她不是没想过反击,只是一个人怎么对抗得了一种社会观念呢? 更何况,她们早就成了所有人默认的“泄愤靶子”。人们拼命在她们身上寻找“污点”,然后狠狠攻击。 图片 认知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人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感,于是潜意识里认为,这世界很公平,恶性事件不可能随机发生。 因此,人们会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要他们不犯相同的错误,悲剧就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南方周末采访了一位因新冠被网暴的妈妈。 她和丈夫在武汉感染了病毒,回到老家县城后,传染给了同事。 可在谣言中,她却成了去武汉幽会情人的出轨妻子。 人们为她虚构了一个情人,连情人的工作、俩人相处的细节,都编造得像真的一样。 图片 刚开始,她想为自己澄清。可她发现,只要她说一句话,骂她的人就会像海啸一样扑面而来。 绝望中,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只要死了,就能证明清白。只要死了,就能让孩子明白妈妈的苦楚。” 比病毒更伤人的,是人性。 病毒终究能被治愈,但人性中的猜忌、冷漠、自私,会让人失去求生的欲望。 因为自始至终,我们脑中最美的画面一直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大笑着抱个满怀。 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疫情,就能拉开所有人的距离。 图片 用善意,消除偏见 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会让身边的人都丢了“心”。 那些歧视、排挤阳性康复者的人,自以为是在保护家庭、保护社会。 其实他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这种“有毒”的思想,传染给了孩子。 发现了吗?这些年,孩子们的游戏,已经完全变了: “老鹰捉小鸡”变成了“老鹰捉阳性”,“打针过家家”变成了“核酸检测”。 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与许久未见的同学打算去公园玩。 但他们竟然都默契地,将一位曾经感染过新冠的死党排除在外,重新拉群。 大人们做的事情,孩子们全都看在眼里。 只是大人们明白如何权衡利弊,如何看人下菜。 但孩子不一样,他们只会傻乎乎地模仿,失去了一辈子可能只有一个真心朋友。 图片 想起一位新冠康复者曾在网上匿名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见识到了人性最冷漠的一面,以后不想再善良了。” 就连坚强乐观如阿芬,也终究心冷了。 她在上海流浪了四个月后,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7月15日之前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吧。 但幸好,她被看见了。她的经历被报道后,政府和企业纷纷做出了反应。 国务院则发文:严禁在就业上歧视新冠阳性康复者。 图片 顺丰快递给了她一份工作,包吃包住,待遇不错。她终于能在上海扎根了。 图片 自私往往不需要付出代价,但善良却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正因如此,一个人的善良,能给无数人带来勇气,正如燎原的星星之火一般。 上海姑娘晓敏核酸异常后,担心身体健康,但更担心邻居异样的目光。 她小心翼翼地在群里说明自己的情况,但出乎意料的是,邻居纷纷为她加油,让她好好休息,不要有心理负担。 甚至有人担心她营养不够,要给她送些鸡蛋。 在冷冰冰的“阳性感染者”之下,是一个又一个可爱又鲜活的人。 正是这种一个帮一个的情感链接,让人与人之间拥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在温暖的拥抱中重获对未来的信心。 这种希望,才是疫情时代里,每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点个“在看”,愿人们面对的不再是歧视,而是温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易通网
2025-05-01
2025-05-01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